top of page
搜尋

李光耀(一):李家有子初长成,志拔山兮气盖世

1923年9月16日,新加坡甘榜爪哇路(KampongJavaRoad)92号的一座2层高的别墅内,来自广东梅州大浦的三代华裔移民李进坤(Lee Chin Koon)正焦急的等待房间内的消息。而这房间内的不是别人,正是他那濒临生产的妻子蔡认娘。


突然,只听屋内有人用客家话喊道:"生了!生了!是个男孩!"接下来,便是一阵婴儿的啼哭。听到这里,早已等候多时的李进坤终于长舒一口气。


但此时的他或许怎样也想不到。在这个普通的日子,诞生的这个"普通"的男孩,日后会成为影

响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领袖。

ree

(一)

李光耀的家族最早在1862年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移民到海峡殖民地,当时李光耀的曾相父李沐文16岁便独白孤身一人出洋过番到新加坡谋生。这也因此造就了李光耀四代华裔的身份背景。

在李光耀出生之后,其父李进坤找到了一位对起名颇有研究的朋友,希望给取个吉利的名字。在一画斟酌过后,便选定了"光耀"二字,意为"光宗耀祖”,事后证明,李光耀的一生没有辜负这个名字。


ree

幼年李光耀

后来,由于祖父李云龙崇尚西洋文化,就给多加了一个洋名"哈利”,于是,他的全名便因此变成了"哈利·李光耀"。

李光耀的父母李进坤,蔡认娘从小都接受英文教育,因此,英语便成了李光耀的母语。而家中说爪哇话的女佣,说爪哇话和马来语的祖母。深信英语影响力而说英语的祖父,说客家话的外祖母,以及只会说英语和马来语的外祖父,他们从李光耀小时候开始,便给他带来了多语言的学习环境,也让李光耀认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使他养成了终身学习语言的习惯,而中年时代的李光耀更是精通七门语言。而这也被认为是他在新加坡建国后不顾众人反对而推广双语教育的原因。

等到了上学的年纪,在外祖母的建议下,李光耀起初像当时大多数华人的孩子一样就读于华校。然而,对于英语更熟悉的李光耀在华校中受到了语言障碍带来的干扰,因此在辗转多所华校后,蔡认娘违背了自己母亲的话,将李光耀送入了一所英文授课的学校。在这里,李光耀如鱼得水,并最终在1935年用六年时间读完了七年的课程,完成了小学学业,凭借全校第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莱佛士书院。


(二)

在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祖父李云龙的事业备受打击,只有中学学历的李进坤因为没有专业资格,先在壳牌公司管理店面,后来负责管理新山、峇株巴横,士都浪等地的仓库,母亲便借此告诫李光耀,提醒他别像他父亲一样,出身富家子弟却无一技之长。(但很显然,这些话对于出类拔萃的李光耀而言这是多余的。)

李光耀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就是,为了免过朝不保夕的生活,最好去学一门专业,所谓专业,有三种选择:医学、法律,工程。"当时的新加坡有医学院,却没有工学院和法学院,而李光耀不喜欢学医,如果学工程学,将来也必须为他人工作。所以,在1936升入莱佛士书院时,13岁的李光耀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律师。

ree

莱佛士书院门口

莱佛士书院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招收的都是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在教过李光耀的老师中,其中一位叫做坎贝尔的老师曾经这样评价李光耀:"李光耀决心出人头地,他可能一生中都身居高位。"而时间证明,这位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1940年3月,在莱佛士的一次考试中,李光耀获得了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澳大利亚篇老师科勒在李光耀的成绩单上写道:"以他的年龄来说,他见多识广,与众不同,脑筋非常灵活,他充满热忱,精力充沛,前途无量。" 就这样,李光耀在莱佛士书院学习的日子里,始终是他人父

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ree

直到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随后的一年里日军出兵东南亚,在12月8日凌晨4点开始轰炸新加坡,并于1942年2月15日农历新年当天占领了新加坡。从此狮城新加坡开始了长达三年半的黑暗时刻。

当时,日军规定高地人见到日军后必须深鞠躬。而有一次,年轻的李光耀因为不懂规矩没有向日军士兵鞠躬,便遭受了一番羞辱,又加之拳打脚踢。后来李光耀在自述中说,正是因为那一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乃至整个新加坡的命运。从那时起,李光耀便认识到"只有掌握绝对的权力,才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深深地影响了李光耀后来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

当时,日军在东南亚打击华人游击队,在新加坡等多地设置所谓的“验证中心”,将华人青年和中年男性带到东海岸屠杀,造成了近十万人的死亡。而李光耀也曾被选作屠杀的对象,但他假借拿外套,幸运地逃过一劫。

在日军统治新加坡的时期,也是李光耀第一次面对外语不通的障碍的时候。他看不懂日军贴的日文通告,也听不懂日军说话(据他自述,他挨日军的拳打脚踢正是因为语言障碍),而在次境遇下,李光耀因此学会了华文(新加坡人管汉语叫华文,把华裔的民族身份称为华族)。

李光耀在自传中写道:"在新的统治者手下,我的英文知识已经没有价值(反映了他实用主义者的天性),我因为对日军的害怕和憎恶而不愿学习日文(后来他还是学了日文,后面会讲到),转而自修华文,我认为学习华文总比学习日文好,华文至少是我自己的语文,而不是令人憎恨的征服者的语文(难道英语不是很服者的吗?如果不是,新加坡为何旧称为海峡殖民地呢?)

之后李光耀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汉字的意思和写法,但却始终没有掌握汉字的读音,直到五十年代,他才和当时的土地局局长韩瑞生一起找到了一个北京人学习汉语口语。

在日军的占领下,李光耀的父亲失去了工作,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也都失学了,经过了短暂的不知所措之后,李光耀决心找份工作来养活这一家人。于是他只好到布连恰街的一家日军总部开办的日语学校学习日语,以便日后谋生。


然后,学霸李光耀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语言天赋,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会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成功通过了考试,获得了证书,并顺利地入职了从事纺织业的下田公司(其实是他祖父朋友的公司)。后来,李光耀又在一家日本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并于在1943年年末,看到《昭南新闻》的招聘启事后,李光耀又成为了一名英文电讯编辑。


1944年,李光耀表现出了他非凡的政治嗅觉。他预感到盟军将要展开反攻,就把报导部的工作辞了,转而和一个上海人合作,给他充当翻译,合伙做生意。


(三)

转眼间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英军回到了新加坡,李光耀也登上了就满载围复原英军士兵运兵船前往英国的大学深造。在英国,李光耀先后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获得了两项法学最优等成绩,并以第一的成绩结业。由于成绩过于优异,他还获得了剑桥大学领发的优异星奖。同时,李光耀在与英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有了民族独立意识,他曾经这样说:“我认为他们没有理由统治我,他们并不比我优越,所以我决定,我回去后要终止这一切。”抱着这样的信念,1950年,李光耀在获得了伦敦中殿法学协会颁发的律师资格证后回到了新加坡。


据李光耀回忆,这段在英国留学的经历,使他“重新找回了华人的身份(born again Chinese)”。他发现,西方人不把他当成新加坡人或马来人,全把他看成中国人。自从那时起,他有了“我是华人”的意识。


在短暂旅居伦敦的时间里,李光耀经常出入伦敦戈登广场一个叫中国协会的地方,这是用庚子赔款所成立的俱乐部,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华语失落程度很大的华人,使他也有了一种不会讲华语的失落感。这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并影响他后来努力不懈地学习华语,也是李光耀为新加坡人积极推动双语教育的动力。


ree

李光耀律师照

回到新加坡后,李光耀加入了律师黎觉的律师事务所当见习律师。黎觉是英国人,在英国取得律师资格,在三十年代娶了一位华族女子后定居新加坡。黎觉还是新加坡主要政治团体“Progressive Party”的主要策划人。这个Party的主要领导人多数为三十年代在英国念法科或医科的留学生,对英国价值观有着很深的认同,从不敢挑战英国的权威。李光耀的一位朋友形容这个PARTY里的成员是“在奴颜婢膝中长大的人”,李光耀也决定做些事情改变这可悲的局面。


1952年,李光耀的上司黎觉参加立法议会选举,便看中了能力出色的李光耀,让他担任代理人。李光耀则爽快地答应了。借着做代理人的机会,李光耀粗略地了解了新加坡的选举情况和运作方式。从此,李光耀这个名字便与政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这次选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麻烦,但在李光耀的帮助下,黎觉还是以极少的多票数当选。而这次选举所取得的成功,只是李光耀政治仕途的开端。这次选举的成功与之后李光耀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好的,这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喜欢的话,恳请关注我的公众号"nice fun pavilion趣味阁",我将持续为您更新,下期将会为您带来《李光耀(二):假亲共?真反动?》。如果您对本期人物有着独特的看法或深入的了解,又或者对本篇文章的内容有着质疑,欢迎在评论区或后台留言。您宝贵的建议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PS:或许有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笔者在行文过程中在一些括号里加了一些“讽刺”的话。但笔者本人十分地尊重李光耀先生,也十分地推崇他的政治主张。对此,我将在本系列文章结束后,专门写一篇文章谈谈我的看法。各位读者敬请期待!


材料来源: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李光耀 著,译林出版社。

百度百科:李光耀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5%85%89%E8%80%80/5282

维基百科:https://www.wikiwand.com/zh/%E6%9D%8E%E5%85%89%E8%80%80

新加坡8频道纪录片:《光耀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留言


bottom of page